微信公众号
新浪微博
红牛执着深耕2025款赛车
来源: | 作者:@Jiajie Lu @Yimin Wang | 发布时间:2025-10-08 | 26 次浏览: | 分享到:

      2025年10月7日,当迈凯伦已提前锁定车队总冠军,F1围场多数队伍将重心转向2026年新规研发时,红牛车队却仍在为RB21赛车的性能优化投入核心资源。从比利时站的空气动力学升级到新加坡站的刹车系统调校,这支车队对现役赛车的执着深耕引发广泛讨论。其背后,既是破解当前技术困局的现实需求,更是为2026年动力单元自研与新规适配积累数据的长远布局。

       红牛的持续投入首先源于RB21赛车贯穿赛季的“病症”未愈。作为曾统治地面效应规则时代的强队,红牛本赛季仅收获两场分站胜利与一场冲刺赛胜利,积分榜排名滑落至第四位,评分仅获“D”级,与过往统治级表现相去甚远。核心问题集中在三大领域:风洞测试数据与赛道实际表现严重脱节,被车队前领队克里斯蒂安・霍纳比作“看着两块走时不同的表”,导致空气动力学优化屡屡偏离方向;中速弯转向不足与抓地力缺失的老问题持续发酵,从2024赛季延续至今,即便维斯塔潘也坦言赛车“仍未达到我需要的水准”;刹车系统与动力单元的协同缺陷在高温赛道暴露无遗,巴林站排位赛中,RB21的制动力波动高达12%,迫使维斯塔潘在每个弯角都“与刹车搏斗”。

       “这些问题不是单一故障,而是系统性矛盾的集中体现。”F1技术分析师马克・休斯指出,红牛为弥补本田动力单元能量回收效率的短板,压缩侧箱进气口30%以优化尾流管理,却直接导致散热效率下降,二练中频繁触发发动机保护模式。而在尝试解决刹车过热问题时,抬高底盘的应急方案又加剧了尾部不稳定,形成“解决一个问题引发三个新问题”的恶性循环。这种困境迫使红牛必须持续投入研发:比利时站引入的升级包虽已显现进步迹象,但距离缩小与迈凯伦的差距仍远远不够。

       更深层的动因,则藏在2026年F1技术革命的布局中。下赛季将迎来赛车尺寸缩小、减重30公斤、主动空气动力学取代DRS、轮胎变窄等全方位变革,更关键的是红牛将与福特合作推出首款自研动力单元。对于首次涉足动力单元研发的红牛而言,现役RB21赛车的赛道数据成为无可替代的“试验样本”。“当前赛车遇到的气动与动力协同问题,本质上是2026年研发挑战的预演。”围场技术顾问加里・安德森分析,“比如如何在紧凑的车身布局中平衡气动效率与散热需求,如何让动力输出特性匹配不同抓地力条件,这些通过RB21积累的解决方案,能直接为新规赛车提供参考。”

       维斯塔潘的留队承诺更坚定了红牛的双线策略。这位四届世界冠军在夏休期明确表示,自己从未考虑转会,而是全力参与2026年赛车的研发讨论。对红牛而言,让维斯塔潘在现役赛车中持续积累不同工况下的驾驶反馈,将帮助技术团队更精准地把握新规赛车的调校方向。正如红牛顾问马尔科所言:“2026年的赢家必然是那些能将现有经验转化为新规优势的车队,放弃RB21的优化就等于放弃了宝贵的研发数据。”

       这种“短期攻坚”与“长期布局”的平衡,也暗合红牛应对危机的传统逻辑。尽管当前积分差距已难以追赶迈凯伦,但扎实的赛道执行力仍能掩盖部分不足,而每一次针对RB21的优化尝试,都是在打磨团队的问题解决能力。新加坡站后,红牛技术总监皮埃尔・瓦切确认,车队将在剩余赛事中继续推出小幅度升级,“每一次赛道测试获得的数据,都是在为2026年的‘大考’储备弹药”。





本文由 Inka Sports Media 茵佳体育 @Jiajie Lu @Yimin Wang 原创编辑

声明: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



© 2012-现在 上海茵佳体育发展有限公司 inkasports.net 版权所有  沪ICP备14044995号 使用条款 - 隐私政策 - 公司简介和联系方式